精神类药物常见 11 种不良反应全解析:识别症状与科学应对指南(上)
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,但用药过程中可能伴随多种不良反应。准确识别这些反应并掌握科学的处理方法,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安全地应对治疗期问题。本文将详细介绍精神类药物最常见的 11 种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。
一、锥体外系反应
作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,锥体外系反应主要包含急性肌张力障碍、静坐不能、类帕金森症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四种类型。
【1】急性肌张力障碍
典型表现:局部肌群出现持续性痉挛,具体可表现为斜颈(脖子突然歪向一侧)、颈后倾(颈部不自主后仰)、动眼危象(眼球不受控快速转动)、角弓反张(身体向后弓起如弓状)、牙关紧闭等症状。发作时常伴随焦虑烦躁情绪,以及心跳加速、出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,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。
易混淆疾病:临床易被误诊为癔症、破伤风、癫痫、脑膜炎或脑炎等疾病,需注意鉴别。
【2】静坐不能
典型表现:双腿出现难以忍受的不自主感,身体呈现强迫性活动状态 —— 躺卧时想坐起,静坐时想站立,站立后又忍不住走动。同时伴随明显焦虑或紧张情绪,严重者可能产生自杀意念。
处理原则: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以下措施: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缓解症状;适当减少药物剂量;短期服用抗焦虑药物;或更换其他类型药物。
【3】类帕金森症
典型表现:主要特征为肌肉僵直,肢体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,动作迟缓减少,行走时呈小步态,静止时出现震颤,面部表情呆板(面具脸),伴随流涎、言语及吞咽困难、嘴唇快速震颤等症状,常合并抑郁、焦虑情绪。
处理原则: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苯海索(安坦)或异丙嗪(非那根);也可通过减少药量或更换药物改善症状。
二、流涎
轻度流涎通常无需特殊处理。若症状明显影响生活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.1 毫克可乐定透皮贴剂(每周一次),对睡眠时流涎有较好改善作用。睡眠时建议采取侧卧位,防止口水误吸引发呛咳。
严重情况处理:若流涎症状持续加重,需及时就医评估,考虑采取减药、停药或更换药物方案。
三、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
临床实践表明,通过饮食控制改善这类问题比单纯加强运动更有效。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、血脂水平及体重指数,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健康管理方案。
干预措施:若体重增加明显,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中药辨证调理;必要时通过减药、停药或更换药物减少代谢影响。
四、排尿困难
该症状主要因药物抗胆碱能作用抑制膀胱括约肌舒张所致。
缓解方法: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毒扁豆碱或新斯的明缓解症状。若排尿困难持续加重,应及时就医评估,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。
五、体位性低血压
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。若发生晕厥,需立即让患者平卧并保持头部低位,同时监测血压变化。
急救措施:必要时需通过输液纠正,或在医生指导下肌肉注射苯肾上腺素、静脉点滴去甲肾上腺素(严禁自行用药)。特别注意:此类情况绝对禁用肾上腺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