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药物是把双刃剑:这 3 类长期使用,需警惕痴呆风险
精神科药物就像一把精准的 “双刃剑”:它们能有效缓解抑郁、焦虑、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,帮助患者重拾正常生活;但长期不合理使用,部分药物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,其中就包括痴呆发病风险的升高。以下 3 类精神科药物,长期使用时需特别关注认知健康影响。
一、苯二氮卓类药物:镇静背后的认知隐忧
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与抗焦虑 “主力军”,像地西泮(安定)、氯硝西泮、劳拉西泮、艾司唑仑等都属于这类药物。但长期服用可能对大脑产生双重不良影响。
一方面,它们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状态,尤其影响 γ- 氨基丁酸(GABA)的正常功能,导致神经调节机制紊乱;另一方面,这类药物可能改变大脑结构与功能,直接影响海马体 —— 这个负责记忆和学习的 “核心脑区” 功能受损,进而导致记忆力下降、认知能力减退,长期积累可能升高痴呆风险。
二、部分抗精神病药:高剂量长期用需防脑功能衰退
并非所有抗精神病药都有此风险,但部分药物在高剂量或长期使用时需警惕。传统抗精神病药中的氯丙嗪、氟哌啶醇,以及部分新型抗精神病药若长期超量使用,可能增加痴呆发病几率。
这类药物的风险机制主要有三点:一是可能损伤大脑神经元;二是干扰神经可塑性 —— 就像树木失去正常生长调整的能力,大脑也会逐渐失去功能修复与适应的潜力;三是部分药物可能引发代谢紊乱,如血糖、血脂异常,间接影响大脑血液供应与营养状态,进一步加剧认知风险。
三、抗胆碱能类精神药物:抑制关键神经递质的认知代价
在精神科临床中,抗胆碱能类药物常用于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,常见药物包括氯丙嗪、奋乃静等传统抗精神病药,以及阿托品、苯海索等缓解药物副作用的辅助用药,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胆碱能效应。
大脑中的乙酰胆碱是记忆、学习、认知等高级神经功能的 “关键信使”。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会过度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,就像阻断了神经元之间的信号通路,导致海马体等认知相关脑区功能受损,最终可能增加痴呆发生风险。
科学应对精神心理疾病:中西联合,平衡疗效与安全
面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,既要控制症状,也要守护长期认知健康,中西联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:
1.标本兼治,双管齐下:西医发挥 “快速控症” 优势,精准用药缓解情绪波动、失眠等急性症状;中医从整体调理出发,通过体质调节恢复身体内在平衡,实现 “治表” 与 “固本” 的双重目标。
2.减少副作用,提升安全性:中药灵活配伍、针灸等中医疗法可辅助降低西药用量,减轻头晕、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,尤其适合青少年、老年人及需长期用药的敏感人群。
3.降低复发风险更显著:急性期用西药快速控制症状后,结合辨证中药巩固疗效,通过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状态,相比单一用药可降低约 30% 的复发率。
如果您正被抑郁、焦虑、失眠、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强迫症等问题困扰,对用药安全或治疗方案有疑问,可留下联系方式申请免费咨询,专业团队会在 24 小时内与您详细沟通,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