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logo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健康常识

孩子心里的 “空洞”:比成绩滑坡更该警惕的成长危机

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孩子?成绩始终名列前茅,却突然对一切都丧失热情,随口说出 “活着没意义”;明明没经历什么重大挫折,却总觉心里空落落的,像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。这种状态,或许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,而是被称为 “空心病” 的心理困境。相较于外露的情绪问题,“空心病” 更具隐蔽性,也更令人揪心 —— 它如同一种无声的内耗,让人在看似正常的生活轨迹里,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与重量。

“空心病”,到底空的是什么?

简单来说,“空心病” 就像内心被挖走了一块,让人感觉自己成了一个 “空壳”:不清楚自己是谁,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,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。

他们或许成绩优异、循规蹈矩,却总觉得日子轻飘飘的,没有什么能真正触动自己的内心。

这种 “空”,本质上是存在感的缺失。当一个人感受不到自身被需要、被认可,找不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时,就容易陷入这样的空虚 —— 这并非物质上的匮乏,而是精神上的 “无依无靠”。

它与常见的情绪低落有所不同:情绪问题大多是因具体的事情而难过,而 “空心病” 则是长久的迷茫,仿佛人生失去了坐标,不知何去何从。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被 “空” 困住?

“空心病” 的出现,往往与成长环境中那些 “看不见的束缚” 息息相关:

1、被分数填满的人生:

如果孩子从小接受的评价标准只有 “成绩”,他们很容易将 “考高分” 当成生活的全部意义。

可当环境发生变化(比如进入大学,评价标准变得多元),这个唯一的 “支柱” 就可能崩塌,剩下的便只有茫然无措。

2、被安排好的轨迹:

选什么兴趣班、学文科还是理科、将来从事什么工作…… 如果人生的每一步都由他人规划,孩子会慢慢忘记 “自己想做什么”。

长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,自我会逐渐被淹没,最终不知道 “为谁而活”。

3、没机会 “自己探索”:

习惯了按指令做事,缺乏主动思考和尝试的空间,孩子就很难找到真正能点燃自己热情的事物。

当生活中没有 “自己选的路”,自然难以体会到那种由内而外的动力和意义感。

怎样帮孩子把 “心” 填满?

解开 “空心病” 的症结,关键在于帮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 “价值感”。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,但可以从这些小事做起:

1、别给人生设 “唯一答案”:

成绩固然重要,但并非生活的全部。多留意孩子的兴趣 —— 哪怕是喜欢画画、打球、摆弄机械,这些看似 “和学习无关” 的事,恰恰可能是他们找到意义的入口。

给他们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,让生活除了 “应该做”,还有 “我想做”。

2、看见 “成绩之外” 的 TA:

孩子的情绪、想法、小烦恼,比分数排名更值得关注。别只问 “考了多少分”,也问问 “今天开心吗”“有什么想聊聊的”。

真正的理解,不是说 “我懂”,而是耐心听他们说,认可他们的感受,让他们知道 “我的内心是被看见的”。

3、让 TA 为自己 “负责”:

从小事开始,让孩子体验 “自己做决定” 的感觉 —— 比如安排周末时间、选择参加什么活动。

当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 “我的选择能影响生活”,责任感会慢慢生长,空虚感也会随之减少。

“空心病” 的本质,是孩子在成长中没能好好 “认识自己”。比起逼迫他们 “优秀”,不如陪伴他们慢慢找到 “自己是谁”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毕竟,心里有了方向,日子才会有分量。

注意: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,切勿盲目自行用药!如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,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!
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