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药物需慎服:5类药物对肝肾的潜在影响及科学应对之道
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犹如一把双刃剑,合理使用能成为患者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,助力其重归正常生活;可若随意滥用,便可能给身体带来难以预估的伤害,尤其是对肝、肾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器官。以下 5 种精神药物,尤其需要谨慎对待,绝不可乱用!
一、抗精神病药 —— 奥氮平
奥氮平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一线药物。它主要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、5 -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发挥作用,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幻觉、妄想、思维紊乱等症状。
从肝脏角度来讲,奥氮平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,长期大量服用会增加脂肪肝、肝炎等肝脏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在肾脏方面,奥氮平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和肾小管功能。对于本身就有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,使用时更需谨慎,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。
二、抗抑郁药 —— 氟西汀
氟西汀属于选择性 5 -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(SSRI),常用于治疗抑郁症、强迫症、焦虑症等精神障碍。
在肝脏代谢过程中,氟西汀可能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。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轻微肝功能异常,如肝酶轻度升高,不过通常在停药或调整剂量后会逐渐恢复正常。
对于肾脏,氟西汀可能影响其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,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钠血症、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。
服用氟西汀期间,患者应避免自行同时服用其他药物,若有必要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!
三、镇静催眠药 —— 艾司唑仑
艾司唑仑是苯二氮䓬类药物,具有镇静、催眠、抗焦虑和抗惊厥等作用,常用于治疗失眠症、焦虑症以及辅助治疗癫痫。
代谢艾司唑仑时,需要消耗大量肝药酶。长期大量服用会加重肝脏负担,导致肝细胞受损,使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。同时,还可能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,造成体内毒素蓄积,进一步伤害身体。
在肾脏方面,艾司唑仑可能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,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、尿比重异常等情况,这意味着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可能受到影响。
长期滥用艾司唑仑还可能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,甚至引发肾衰竭等严重后果。
四、抗躁狂药 —— 碳酸锂
碳酸锂是治疗躁狂发作以及预防双相情感障碍躁狂 - 抑郁循环发作的经典药物。
但碳酸锂的治疗窗较窄,血药浓度需要严格控制。如果用药不当,很容易引发中毒反应,而肝肾是碳酸锂中毒时最容易受累的器官。
当血药浓度过高时,碳酸锂会在肾脏蓄积,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,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。患者可能会出现多尿、烦渴、尿比重降低等肾性尿崩症的表现,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。
五、抗焦虑药 —— 丁螺环酮
丁螺环酮是一种非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物,它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 5 - 羟色胺 1A 受体发挥抗焦虑作用,且不具有镇静、催眠和肌肉松弛等副作用,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。
尽管丁螺环酮的副作用相对较小,但长期不合理使用仍可能对肝肾造成一定影响。
如何科学应对精神心理疾病?
采用中西联合的方式,可实现标本兼顾!
标本兼治,双管齐下:中医从整体调理入手,帮助恢复身体内在平衡;西医针对症状精准用药,快速缓解情绪反复的问题。这种方式既能治 “标” 控制症状,又能调 “本” 预防复发。
减少副作用,提高安全性:中药灵活配伍、针灸等方法能辅助降低西药用量(如减少头晕、肠胃不适、躯体症状等反应),尤其适合青少年儿童、老年人群和长期用药人群。
预防复发优势明显:急性期用西药快速起效后,辨证搭配中药巩固疗效,综合调节五脏六腑,相比单一用药,复发率可降低约 3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