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logo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
当前位置:首页 >> 疾病科普 >> 焦虑症

情绪总“降温”?3个身心养护法帮你平稳度过波动期

最近门诊中,常有焦虑、抑郁基础的患者倾诉,自己的情绪又开始 “降温”—— 低落感像被一层灰色薄膜裹住,一点点小事就容易点燃烦躁,夜间翻来覆去难以入眠,就连买菜、做饭这些日常琐事,都变得力不从心。其实,季节交替时气温、光照的变化,叠加生活、工作的压力,情绪出现起伏本是常见现象,关键在于找到易坚持、见效快的调节方式。今天就从身心协同养护的角度,分享 3 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,帮大家逐步缓解情绪困扰。

先 “稳心”:用 “轻缓小行动” 给情绪找个出口

焦虑、低落的情绪若长期憋在心里,就像一团越缠越乱的线团,只会让人越发烦躁。这时不妨试试低强度的 “情绪疏导小方法”,帮心神慢慢沉淀下来。

每天抽 10-15 分钟,选一首舒缓的纯音乐(比如钢琴独奏、小提琴曲)或白噪音(如流水声、雨声),闭上眼睛专注聆听 —— 不用刻意 “想什么”,只需让注意力跟着旋律或声音走,身体会渐渐放松,紧绷的情绪也会随之舒缓。

如果喜欢动手,书法、随手涂画都是好选择。不用追求 “写得好”“画得美”,哪怕是在纸上写几句心里话、画几笔杂乱的线条,都是将内心情绪 “外化” 的过程,能避免负面感受在心里持续内耗。

简单的 “腹式呼吸法” 也很实用,随时都能练:平躺或坐直,双手轻轻放在腹部,用鼻子慢慢吸气(感受肚子像气球一样鼓起来),吸气时默数 4 秒,屏息 2 秒,再用嘴巴慢慢呼气(感受肚子瘪下去),呼气时默数 6 秒,重复 5-8 次,就能明显感到心跳放缓、情绪平稳。

这些方法不用特意挤时间,睡前、工作间隙、排队等车时都能做,长期坚持还能提升对情绪的 “觉察力”,提前发现情绪的 “小波动”。

再 “固本”:规律作息 + 适度运动,筑牢身体 “情绪基石”

情绪和身体状态从来都是 “双向绑定” 的:长期睡眠紊乱、不爱动,会让情绪更易低落;而稳定的作息和适度运动,能给身体 “充电”,增强情绪的 “抗波动能力”。

作息上不用强求 “必须睡够 8 小时”,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同,7-9 小时都属正常,关键是 “规律”:比如固定晚上 11 点前放下手机、准备休息,早上 7 点左右起床,哪怕周末也别熬夜到中午、再睡一下午,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。中午如果觉得累,可小憩 20-30 分钟,别睡太久,否则容易影响夜间睡眠。

运动也不用选高强度的跑步、健身,重点是 “能坚持”。比如晚饭后和家人一起散步 20 分钟,看看路边的树、来往的行人,感受户外的空气;或者跟着短视频做 10 分钟拉伸、简易瑜伽,既能活动身体,又能帮助大脑分泌 “愉悦激素” 内啡肽,让心情慢慢好起来。

巧 “调养”:温和饮食帮身心 “减减负”

饮食虽不能直接 “治好” 坏情绪,但合理搭配能让身体更舒适,间接缓解情绪的疲惫感。

日常可以喝些温和的饮品:玫瑰花茶能疏肝解郁,陈皮茶能理气健脾,喝的时候慢慢品味,清爽的口感能让人不自觉放慢节奏,心情也会跟着放松;早餐加些全谷物,比如燕麦、小米粥、全麦面包,它们消化慢、饱腹感强,能避免上午因血糖忽高忽低引发的烦躁感;偶尔没胃口时,吃个苹果、橙子、草莓等酸甜口味的水果,补充维生素的同时,酸甜的口感也能让心情稍显明快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尽量避免长期过量吃高糖、高油食物(比如蛋糕、奶茶、炸鸡)—— 这类食物虽然能带来 “短暂的愉悦”,但吃完后血糖容易骤降,反而会加重情绪低落,还可能让身体更疲惫。

饮食调养的核心是 “清淡、规律、适量”,不用强迫自己吃 “健康但不爱吃的东西”,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身体感受调整,让吃饭变成一件轻松、舒服的事。

情绪的起伏本就像四季交替、晴雨轮转,偶尔的 “emo” 是身心发出的 “休息信号”,不用过于焦虑。如果通过上述方法,情绪能慢慢好转,就继续坚持;但如果低落、焦虑的状态持续超过两周,严重影响睡眠、吃饭、工作,甚至不想和人说话、出现消极想法,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(比如心理咨询师、精神科医生)—— 这从不是 “软弱”,而是清醒爱自己的勇气。

每个人都藏着调节情绪的潜力,偶尔需要的只是一点方法和耐心。愿我们都能学会和情绪 “好好相处”,在忙碌的生活里,多给身心一份温柔的关照。